首页 茶界资讯 丝路品牌茶 经典茶具 金牌鉴茶官 茶百科 茶文化活动 知名茶商 五星级茶馆
网站首页 >> 全部资讯 >> 金牌鉴茶官
他著述1800多万字,为了让陕茶飞越秦岭  
 
 
 
 
 
原创Pai
 
阅读9360
奚斌锋
新丝路茶网
2019-03-12
 

茶道是不是起源于中国,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已经不成为问题。但就是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很大一部分茶人及学者眼中,却曾经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本期《茶眼看陕西》片头

 

丁文先生就是活跃于这个时代,笔就是他的风帆,字就是他的犁铧,他从普通的文化工作者转型杀入茶文化的领域,横刀长剑,著作等身,以字为犁,屡建丰碑。这次借“献礼建国70华诞”《茶眼看陕西》陕茶功勋人物专题访谈之际,我再次拜访了这位在陕茶文化领域德高望重的前辈。在我眼里,他就是陕茶文化的一座山,无人能跨越。

| 丁文老师近照


汉江水暖,紫阳茶香,孔孟之徒,难舍茶缘

 

时间翻转至78年前,一个啼哭的生命为一户安康茶乡人家带来了希望。谁也不曾想到,在往后的几十年中,他擎起了陕茶文化的火炬。

 

“父亲给我取名‘阙庭恕’。难己难人也难写。我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丁文。”我们本期《茶眼看陕西》的访谈嘉宾,八十高龄的丁文先生,淡淡的说道,“为什么叫丁文呢?因为我这一生只干了两件事,一个是当教师,第二个当文化人。我这一生经历很简单,12个字可以概括‘传道授业解惑,读书教书著书’。”

| 汉江水暖茶先知

 

“我这一生喜欢喝茶,当我骚动于母腹之时,就已经闻到陕青茶浓浓的香味。”我不敢确定,是否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使命已然注定。丁老若有所思的笑着说,“上初中的时候,我每次上学必须用纸包一点茶叶带到学校去。因为我自小得茶之饮,所以我要感谢茶,回报家乡茶对我的恩德。1992年,我执笔创作了10万字的《紫阳茶文化》。”

 

随后,陕西旅游出版社的资深编辑陈全利先生找到了当时“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丁文先生,建议他创作一部关于中国茶道的书,丁老回忆说,当时他很“冒失”的答应了。带着当时学界对中国茶道底气不足的普遍现实,带着安康洪灾后图书资料匮缺的窘境,虽然“冒失”但做学问很“巴实”的他,熬了三个月时间,创作完成了15万字的书稿。1994年《中国茶道》出版,用事实论证并确认了中国有茶道,而且中国是茶道的发源之地,再加上对法门寺地宫皇家茶具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夯实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 《中国茶道》,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一大批文化人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进入茶文化圈,叫丁文现象

 

《中国茶道》是中国第一部茶道专著,系统论述了中国茶道的定义、发展历史、构成、流派,及茶艺的‘四要’‘三法’等。该书累计出版累计23000余册,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再版时,中国著名茶学家陈椽教授作序,同时配发了江西社科院余悦教授和陕西资深茶人韩星海老师的长篇评论。《中国茶道》重塑了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信心,也引领着丁文先生不断深入茶文化圈,笔耕不辍,成就了一位现象级的茶人。丁文说,“此后,在这个课题上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一发而不可收拾,创作了数部茶学著作。”

| 年青时代的丁文老师

 

南昌社科院的副院长,著名的茶文化活动家陈文华教授在他的作品中提到:“一大批文化人在世纪之交的时候进入茶文化圈,叫丁文现象。”丁文老师说:“以我的名字命名为这个文化现象,我觉得这是份荣誉。”

 

“《中国茶道》出版之后,我当选为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理事,当了两届顾问,又先后担任安康作家协会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一直到现在78岁,快80了,我也没有离开文化圈。”丁老与我们畅聊着,“每次开会给我写的牌牌,都是文化学者。但是我自己认为我只是一个茶人,一片小小的茶叶,也有人说我是大茶树。大茶树也好,小茶叶也罢,反正我对茶特别迷恋。”

 

从文整整56年,丁文先生共出版和发表文学、茶学和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重头作品20余部,商业写作20余种,互联网上刊发专著近23部,论文和散文数百篇,作品入选文集70余种,获全国、省、地三级奖励60多次,实际撰写的文字约1800万字。文学艺术类的作品略去不说,茶文化方面的专书主要有《中华茶典》、《中国茶道》、《大唐茶文化》、《茶乘》、《陆羽大传》、《茶魂》、《唐代茶诗》(合著)、《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紫阳问茶》等10余种,茶散文200余篇。

 

“目前,有23部作品我全部发布在了互联网上,供受众免费阅读。为什么呢?我不能带它们去见上帝,必须在我有生之年奉献给天下茶人。”丁老说。

| 丁文书房

 

老骥伏枥,以字为犁,味以茶先,扬我陕茶

 

八十高龄的丁文先生坐在镜头前,世事洞达,他说,坦率言之,我对中华茶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有五个方面。

 

一是用《中国茶道》《茶乘》及诸多论文、散文诠释了中国茶道,证明了中国有茶道并且是茶道的祖国;

二是率先研究唐代茶文化,创作了《大唐茶文化》和《唐代茶诗》,系统性的呈现了中国茶文化最精彩的篇章;

三是茶神陆羽的研究,我写了《陆羽大传》和《茶魂》,以近百万字的篇幅使陆羽在当代有了立体的鲜活的存在;

| 《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

 

四是对陕西及紫阳茶区的历史、文化内涵、产业发展及其历史定位作了系统地论述,在时任王寿森副省长的支持下,在陕西省供销总社的具体指导下,出版了《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两本著作,并系统性的提出长安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历史地位,填补了地方茶文化的研究的空白;

五是完成了160万字的《中华茶典》。有网友说,中国从唐代陆羽的《茶经》算起,有四部中华茶典,我这一部他认为是最好的。我自己也认为这部书费尽了我的心血,基本上把茶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都囊括进去了。

 

毫无疑问,丁文先生在复兴中国茶文化的努力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什么用“复兴”这个词?丁文先生说,由于近代中国的动荡,不仅难以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也无从设置一席安静的茶桌,茶文化的断层经久而未能弥合。茶饮盛世,茶产业茶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国家的强盛,只有太平盛世,我们才能谈得上去好好的喝一杯茶。

| 汉江水暖,紫阳茶“绵”

 

“未曾见驾辕的好马上坡往后退,红缨长鞭不用甩,他虎虎扬神威;只曾见磨坊间老牛背负千斤索,虽然蒙布罩双眼,他照样往前推!攀不尽的万仞山,轮轮又回回;烧不尽的灯捻子,明月为我醉。攥紧拳头铮铮响,何畏心儿碎; 捂住流血伤口口,九死不悔!”2002年12月16日,安康籍词作家李慈印先生被丁文的精神和业绩所感动,用“老牛”的具象形容塑造了茶业文化领域默默耕耘的“丁文现象”。


 | 本片片尾对丁文老师的总结词

丁文,一个人,一杯茶汤,数十部典籍,构建了茶文化的新时代。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他是思考者,他是见证者,他是先行者,他以笔为犁,铸就了陕茶文化的丰碑。

| 工作中的丁文

 

丁文网上喊话,呼吁陕西作家多写陕西茶

 

丁文在片中说:“我觉得《金瓶梅》、《红楼梦》它们的茶味很浓,这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而且那些写茶的段落写得很地道,它们对茶文化理解很深。陕西的作家也有不少人,他们的著作中写茶,尽管写的不是特别深,特别的地道,但是他们的笔锋已经触及了,我建议我们陕西作家应该目中有茶,建议在你们的作品中要有茶味。

 

盘点一下陕西作家笔下的陕茶:

陕西作家写茶的文字也很多。贾平凹先生就写过《品茶》、《茶杯》、《茶事》等散文。陈忠实先生也在为陕南茶痴蔡茹桂的著作撰序时写到他和茶的缘分,年轻时候经常吃不饱胃里冒酸水医生指导喝砖茶暖胃,富足后营养过剩医生指导喝绿茶降火,效果都比药灵,还便宜。肖云儒先生是陕西文化的一张名片,古稀之年多次穿越丝绸之路,他写过《论陕茶文化自信的三个转化》一文,高屋建瓴。方英文先生也写过紫阳茶香、西乡茶乡的美文。作家杨莹在其长篇小说《奔向光明》中,对泾阳茯茶的描写也花了心思:“泾原砖茶茶质好,香气浓郁,古有‘茯茶驼队十里外,茶香已入牧人家’之说,这算是当地名茶,只有用泾河之水、泾阳气候加工而成,才有这悠长的清香。”

 

我的专业是读陕茶,虽然陕西作家写茶的美文很多,但是还想借此机会给陕西作家提个建议,恳请各位多来茶区看看,多来茶企看看,感受一下陕西茶产业的发展氛围,体悟一下目前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流趋势,多宣传陕茶,宣传与时俱进的茶文化。为此,我们非常乐意为您引路。

总策划:奚斌锋 // 摄像制作:郭彦斌 // 文案:段银涛 // 新媒体运营:纪文波 // 出品:陕茶研究院  陕西省茶文化研究会  西部网茶业频道  陕西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 支持媒体:茶贵人 新丝路茶网 亚太茶业全媒体 陕茶网  陕西青年网 西安旧事 // 支持:昱青文化  九成宫影视  和平茶业  西安古道茶城  艺茶艺咖啡书吧

关于我们 - 服务项目 - 企宣推广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24 www.teas.xin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11396号-13 服务热线:029-84234562
新丝路茶网创办于2018年,在传承创新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一站式的茶业培训、媒体服务(新闻报道、原生广告、危机公关、个人IP打造等)、茶事策划执行(如茶专场品鉴会)、茶旅团建(如观山茶会、茶旅自驾游等),服务于茶区政府、龙头企业、大型茶事活动以及茶产业创新培育企业。